湖南法治报讯(通讯员 李进辉)“青春的岁月像条河,岁月的河啊汇成歌……”。听着反映知识青年生活电视剧《蹉跎岁月》的主题歌曲,记忆的闸门不经意的打开,勾起了我对48年前知青岁月的回忆,那段特别的人生经历,始终难以忘怀,永远珍藏在脑海里。
1977年7月,我完成了高中部的学习。为响应党中央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”的号召,我向所在管辖区报名,要求下乡到广阔天地里去接受劳动锻炼。街道负责人看了我的履历表后说到,按照政策规定,你在家里排行最小,可以留在父母身边。回到家中,我向父母亲说出了心里的想法,父母亲支持我去农村劳动锻炼,并鼓励我要好好干,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。
1977年7月16日上午10时,吉首汽车配件厂操场上锣鼓喧天,热闹非凡,在众多干部、职工和亲人们的欢送中,我们来自州党政群战线的28名知青胸前佩戴着大红花,肩上背着被褥、行李箱子,心里怀揣着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”的远大理想,整齐地集合在操场上,依次走进一辆大客车车厢里,等待着发车前往湘西自治州党政群战线知青场——花垣县龙潭人民公社。
随着一阵阵的汽车喇叭声,客车徐徐启动,我们摇下玻璃车窗,送行的亲人们脸上写满了不舍,纷纷挥手告别。客车缓缓驶出工厂大门,逐渐加速,渐行渐远,我们的心儿却比车子跑得更快,早已飞向乡村田野。
初次来到花垣县龙潭人民公社,这里山川秀美,民风淳朴。龙潭,苗语称“溜荡”,即水汪汪地之意,是一个群山耸立、峰峦起伏的地方,因为境内的老龙海和老龙潭而得名。主要溪流龙潭河,发源于土地村后湾山下,位于花垣县西南方,距离县城不到20公里,交通十分便利。
知青场设在离公社约200多米处,紧挨着公路旁,场部挂着“州党政群战线知青场”的牌子,分为男女宿舍区、场部堂屋、厨房和晒谷场。“你们这些城里娃来龙潭劳动锻炼,是我们有缘分,今后遇上难处就讲,今天刚到这里,先熟悉环境,休息两天再出工”。生产队长麻先林暖心的话语一直在我耳边回响。当晚躺在宿舍木床上,田边不息的蛙鸣声久久不能入睡……
第二天早饭后,按照知青场宋场长的要求,上午集体学习毛主席著作和知识青年去农村接受再教育的精神;下午15时集体去菜地一起出工。
连续几天挖地种菜,我的手板上打起了不小的水泡,还真是疼痛。生产队长麻先林告诉我,不要紧啊,慢慢的习惯了就会好的。这挖地也是有技巧的,双手紧握锄把,后手放低些。
我们这批上山下乡知青,过的是集体生活,当年的生活还是很苦的,砍柴、种菜、挑水、捡粪、插秧、晒谷等体力农活都要学着做。每天要出早工,直到上午9点多钟才回到场部吃上早饭,一个星期里有一次荤菜,南瓜、冬瓜、萝卜、白菜、豆腐等成了主菜,总感觉当时吃饱饭了,不一会儿又饿了。当时,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青年人正是吃长饭的时候,场里一天两餐饭,好长时间不习惯。
记得乡里的石大伯对我们“城里伢”是很关心的。好几次将藏在谷仓里自己都舍不得吃的腊肉拿出来,给我们改善伙食,还吩咐炊事员炒菜时在锅里多放点油,吃饱有劲干力气活。
虽然乡村的生活是单调的,但场友们的休闲时间是快乐的。每当夜幕降临时,场友们有聊天的、有吹口琴的、有拉二胡的、有看书的等。当年的知青场,因供电不足,夜里经常无电,只能用煤油灯照明,我利用晚上看《艳阳天》、《金光大道》、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牛虻》等中外小说,还有《红灯记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沙家浜》、《红色娘子军》、《白毛女》等连环画。好多次煤油灯燃尽了,我便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继续看小说,直到进入梦乡……
龙潭公社的乡亲们对知青是友好热情的,他们身上真诚朴实的情感使我们友好的相处在了一起。
1977年9月,部分龙潭知识青年参加“花垣县首届知识青年文艺演出”留影
1977年9月的一天,为了帮助多户村民挖红薯,场里分成3个小组去地里出工挖红薯。虽然立秋多日,但天气依然炎热。第一次帮村民石秋云家挖红薯,一切是全新的感觉。在村民石秋云的悉心指点下,我与4名场友学会了挖红薯的技巧,大家鼓足干劲,到傍晚时,估计挖了300来斤红薯。
“今天搭帮你们知青,给我们帮助了一天,太感谢了”,石秋云激动的说。“应该的,我们来农村就是劳动锻炼的”。
在火热的集体生活中,我与场友们感悟生活,共同经受劳动锻炼,收获着欢欣与喜悦。挑井水、砍柴火是场里规定的一项劳动,每次是4个人。记得轮流到我们组第一次去20多里远的山上砍柴火,9月初的天气还十分的炎热,我们备好柴刀、绳子,一路哼着小曲快乐向山上出发。大约走了一个半小时,来到了一座叫月亮湾的坡上,我们分头去砍柴。头一次砍柴火,刀法不利索,费了好大劲才扎了两大捆柴火,挑上肩就与另外3名场友往山下走,刚开始挑上柴火还颇有些气昂昂的样子,走了约一公里山路就尝到了苦头,感觉肩上的柴火越压越重,累的满头大汗。但我们4人始终坚持将柴火挑下山,咬紧牙关一步一步走到场部,虽然肩膀磨肿了,但看到柴火过秤时达到了80斤,心里头有了一种自豪感。往后是越挑越多,不断刷新80斤的劳动记录。
1977年8月10日,知青场接到花垣县委办的通知,全县所在的知青场将排练文艺节目,参加花垣县首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艺会演。为深切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,我们编排了歌伴舞《太阳最红,毛主席最亲》和小品节目。
在20多天的节目排练中,我们大半天下地劳动,下午4点钟收工后投入到有序的节目排练中。
1977年9月8日晚上19时,我们如期参加了全县首届知识青年文艺演出,这首歌伴舞节目唱出了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,台下不少观众眼含热泪,无比怀念毛主席。最终经过评选,节目获得了二等奖。
时光转向1978年4月中旬,正是插秧之季。我第一次下田插秧苗东倒西歪,横不成行,竖不成列。“大家看好了,要这样插秧才是正确的”。公社派来的农业指导员石泽峰现场教大家插秧苗,在他的示范下,我与场友们逐步掌握了“浅、直、匀、齐”的插秧技巧和注意事项。
1979年4月初,为了支援农业生产,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,吉首汽车配件厂向花垣县龙潭人民公社农机所增送了一台“东方红”牌拖拉机。当天,公社负责人及社员、全体知青在锣鼓声中,迎接了这台“红色铁牛”。
两年的知青生活,场友们在朝夕相处中建立了真挚而深厚的情感,知青场就是一个大家庭,友谊的桥梁,温暖了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。
知青生活虽然艰苦,但强健了我的筋骨,磨炼了我的意志,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知青生活让我熟悉了乡村、懂得了劳动、感受了责任,也让我学会了感恩,感恩于时代给予我的成长。
2007年9月,花垣龙潭知青上山下乡三十年聚会留影,后排左一为笔者
岁月,总能将那些曾经与过往涤荡得愈发鲜亮,而正是这些曾经与过往,让我对知青生活充满着感激。田坎上的劳作,煤油灯下的苦读,收获时的欢乐,场友间的友情……这一切凝成了我们那一段特殊的知青岁月,凝成了不可磨灭的一段青春奋斗史,谱写了一支难忘岁月的歌。
责编:李颖
一审:曾金春
二审:伏志勇
三审:万朝晖
来源:湖南法治报